绿色混凝土定义的目的是便于评价,应当简练、明确地说明本质,可定量,概括所有的关键词而没有多余的解释;并且除关键词外不含重复性词汇。现以二十世纪80年代前老的水泥标准对“硅酸盐水泥”的定义为例:凡以适当成分的生料,烧至部分熔融,所得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熟料,加入适量石膏,共同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这个定义概括了水泥生产(生料-熟料-水泥的两磨一烧)工艺的全过程和主要成分(硅酸盐)及主要性质(水硬性、胶凝性),连同标点符号共62个字、8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是名副其实的关键,可圈可点,每个字都不多不少;凝聚了老一代水泥人的心血,足见其功底,可谓经典。
由于简练,定义是需要说明的。上述硅酸盐水泥的定义的说明就是在过去教科书中消化成的硅酸盐水泥讲解大纲。
2016年6月8日,中国建材联合会提出,绿色建筑材料定义是指在原料的选用、开采加工、产品制造、产品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废弃物,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资源可循环再利用的,不仅性能功能符合建筑物等配置的要求,而且在全生命期内与生态环境和谐,对人类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具有节能、环保、低碳、安全、可循环、长寿命的特征;生产工艺和使用过程中贯彻清洁文明、净化环境的特征;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具有可循环再利用的特征;具有低排放、无污染、无毒害、与生态和谐的特征;满足绿色建筑和其它应用领域配置要求,有利于改善和提升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发展进步的特征。一共255个字,其中第一句话中101个字和7个关键词即可表明什么是绿色建材,表述较简练、明确和概括,缺点是未提及节能问题。后面的150个字实际上是重复的、解释性的表述,不宜用做定义,或可与前者合并修改。与前述硅酸盐水泥的定义对比,可见其差距所在。
现按上述分析提出绿色混凝土定义,供参考讨论。即:绿色混凝土是从原材料,拌和物试配、生产,输送,成型为构件,直到结构物服役,全过程满足具体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符合节能、降耗、减排的方针,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混凝土。该定义包括标点符号共97个字、10个关键词。
下面对10个关键词进行详细说明:
(1)原材料选择,拌和物试配、生产,输送,成型,构件,结构物服役这六个关键词包括在全过程中,合并解释于第2条中。
(2)全过程:混凝土拌和物的试配无疑是保证拌和物质量的关键,但绝不是万能的,必须有原材料质量作为前提。因为拌和物试配的核心问题就是用水量的确定。如果以强度为第一甚至唯一要求,因为有了高效减水剂,则只要降低水胶比、增大用水量,质量很差的原材料也能配制出满足强度和施工流动性要求的拌和物,但这样的拌和物就会因浆骨比过大而极易开裂,而开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提前劣化的主要因素;同时,用水量越大意味着原材料消耗越大。要想得到最小浆骨比的拌和物,必须选择和要求原材料。另一方面,搅拌站提供的只是拌和物,必须按正确的成型工艺施工制成构件才是最终产品而体现出其质量。因此对绿色混凝土的评价必须是从原材料到试配生产与拌和物成型工艺的施工制成构件并正确使用直到达到服役生命终结全过程。
(3)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工程设计主要是具体环境下具体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施工主要是拌和物针对具体工程施工要求的流动性和匀质性以及体积稳定性。
(4)节能、降耗、减排:混凝土原材料中能耗和排污量最大的是水泥,而水泥的“两磨一烧”中“烧”是能耗和co2排放的主要环节,故混凝土节能、降耗、减排(特别是低碳)的措施主要是少用熟料,使用大掺量的矿物掺和料,尽量利用、消纳符合技术要求的低能耗、无污染、无害的工业废料。提倡混凝土拌和物生产和成型施工的智能化管理,严格的质量控制、清洁文明生产,也是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内容。
(5)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对混凝土来说,就是应用现代混凝土的科学技术增加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尽量减少造成修补或拆除的浪费和建筑垃圾,大量利用优质的工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尽量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